第二章 别人家的孩子

雨霖居士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八一中文网 www.81zw.so,最快更新我的三国新生活最新章节!

    “公子,到了。”

    王盖手里捧着的,正是他学过的《典论·论文》。

    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,王盖脑子里还记着的长篇古言,真的是寥寥无几,唯有这曹丕的著作,能够提笔一二。

    至于什么《出师表》之类的……刘宏都没死呢,这年头你给谁表呢?头都得给你拧下来。

    “公子,您今日来的可太早了。”

    面对开门的老伯,王盖也是微笑着点点头,举止有度,翩翩有礼。

    没办法,他爹对他太严了,那真是恨不得啥都想让他学,这仪表方面,那就跟二十一世纪的服务员或者空姐这种服务人员一样,就连细微的表情都学。

    “今日恩师可有客人?”

    “有,听闻好像是一个大家,都没拿拜帖。”

    王盖点点头,没在言语。

    他的师父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、杰出的教育家之一。当年在王盖的不断哀求下,他的父亲王允四处打听,才找到了这位桃李满天下的大司农。

    正所谓雪中送炭易,锦上添花难,更别提开创了郑学的郑玄了,名士大家都很爱惜自己的羽毛,收徒一事极其严格。

    哪怕是王盖这种世家嫡长子,郑玄也同样是十分慎重,开宗立派,最怕良莠不齐。

    当年王盖年仅六岁,加上王允三十一岁老来得子,对他很是宠爱,所以导致其心性还是上辈子的模样,使得王盖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,锋芒毕露。

    郑玄的名声自然是如雷贯耳,不说别的,拜了郑玄为师,最起码以后能当个县令,这就是师门。

    结果郑玄不想收他,当即站起身大喊一声“有教无类”后,郑玄感觉自己最起码是儒学大家,在孔融的帮助下,才表示先收为记名弟子,跟在身边。

    之后王盖就一直跟在郑玄身边,在家待了半年后,准备随同郑玄前往青州游历。

    离家的时候,王盖一句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脱口而出,让郑玄更加满意,当即让他作为全篇,并且王盖正式成为郑玄的弟子。

    这半年来,王盖也是真的认真学,郑玄教他的学,郑玄不教他的就跟着师兄们屁股后面问。

    这特么可是东汉末年了,眼前的繁华都是假象,王盖知道不努力就要死,自然是极其努力。自己又不是真的六岁小孩,还等着妈妈送你上学?

    从那时候开始,王盖的命运就已经和历史原来的王盖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神童、一心向学、天性务实三个光环往头上一放,王盖直接就成了远近闻名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家里的长辈也是更加的喜爱这个出生就十分稳重的孩子。

    “弟子盖,拜见恩师。”

    “哦?快来。”

    郑玄坐在书房里正在读书,一见王盖抱着一大堆的竹简,眼睛就开始放光。

    “盖儿,这难道是你……”

    “恩师,弟子只是有感而发。”

    “快快快,给我看看。”对于王盖现如今刻在骨子里的谦逊,郑玄是越来越喜爱了。

    郑玄对于这个跟在他身边六年的弟子可是喜爱的很,最近终于转悠了一圈,又回到了豫州,本就是打算看看自己的这个弟子,没想到昨天刚到,今天王盖就来了。

    今天见王盖小小年纪便又写了一书,自然是要帮忙看看。

    王盖从六岁到十二岁这六年里,跟着郑玄跑过青州,去过徐州,坐船到过长沙,办学去过荆州,也跟着郑玄去过洛阳,更去过北方边境。之后的四年里,王盖就一直在豫州的家中了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说又呢?实在是王盖太优秀了,让郑玄恨不得让王盖直接成为关门弟子。

    到了青州,王盖写下了《观沧海》,少年老成,太原王氏本就于孔家世交,再加上当年王盖拜师,还是自己在豫州路过帮了一把,现在是更喜欢王盖了。

    到了泰山地界,写下了《望岳》,被大批大批的报国无门的寒门子弟所追捧。

    到了洛阳,王盖更是彻底放弃了底线,照着现代汉赋《洛阳赋》的框架,删删改改变成了自己的,一时间风声无两,被蔡邕称为“大才”。

    到了幽州,王盖写下了《使至塞上》和《出塞》,经过一路的传播,加上文士之间的互相交流,使得王盖名声大作,此两首诗更是被一众边关守将们所传唱。

    卢植亲口说:此子前途无量。

    在文学上,郑玄真的是太喜爱王盖这个小孩子了,更何况人品上也没有问题,名声特别好,郑玄也是在后面推了一把,让王盖的这几首诗词传播的更广。

    毕竟那一个《游子吟》可不是白给,汉代出仕讲究举孝廉和征辟制,无论是这两个哪一种,孝,都是最大的一条。

    而这个《游子吟》,王盖简直是戳这帮子大家的心窝子上了。

    郑玄接过竹简,便开始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,时不时点点头,时不时皱皱眉头,直接投笔更改。

    王盖也是乐的清闲,眼观鼻鼻观心,在那里静坐。有一说一,王盖觉得自己跪坐一坐能坐一大天,牛逼坏了。

    “你准备叫它什么名字?”

    “典论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师徒二人相视一笑,纷纷站起身来,一个去把斧正后的文章重新抄写一遍,一个则是准备把这个《典论》推广出去。

    郑玄神色肃穆,提笔认真的评价道:《典论》是第一部以直言批判为主的文学专论。

    第一,它批评了“文人相轻”的陋习,指出那是“不自见之患”,提出应当“审己以度人”,才能避免此累。

    第二,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,说“今之文人”唯有“通才”才能兼备各体。

    第三,提出“文以气为主”的命题,说“气之清浊有体,不可力强而致”,“虽在父兄,不能以移子弟”。这里的“气”,实际上指的是文人的气质和个性。

    第四,论述了文风昌盛的益处,将它提到“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”的高度,又说“年寿有时而尽,荣乐止乎其身”,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。

    郑玄写完后,又反复的看了几遍,满意的点点头后,又抄写了四五份,让书童交给跟他游学的几名弟子。

    而这几名弟子,自然就是……水军头子了。

    直到晚五,王盖才抹了一把汗,揉着鸡爪子一样的手,准备归家。

    没办法,这可是自己未来的路,必须要打好基础,要不是历史车轮滚滚而来,王盖恨不得下辈子出仕,一辈子当个游云野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