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二十三章

丫丫不学语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八一中文网 www.81zw.so,最快更新滴血瞳最新章节!

    窗外仍旧是一座座的山脉,连绵不绝,一片的青色,延伸到了远方。但在这大山当中却也不晓得会有多少诡异的事情。想到这里,我幽幽地闭上了眼睛,只觉得脑仁里面简直疼痛无比。

    “这里当土匪真的很平常?跟农民一样?”崔明伏有些不可置信,但是陆七八却认真地点了点头,“哥们儿,您还真别不相信,在湘西就是这样,别说是土匪了,就是平常的赶尸匠,有些时候,你也是辨别不出他的真实身份的。”

    平时在家里,跟一般农民一样,“日出而作,日没而息”。只有接到赶尸任务时,他们才将自己装束一番,前去赶尸。他们虽然干 干赶尸这个行业,却忌讳赶尸这个名词。

    因而,内行人请他们赶尸,都说:“师傅,请你去走走脚”或是“走一回脚”。赶尸匠若答应,他便拿出一张特制的黄纸,让你将死人的名字、出生年月、去世年月、性别等等写在这张黄纸上,然后画一张符,贴在这张黄纸上,最后将这张黄纸藏在自己身上。

    赶尸匠的穿着也十分特别:他不管什么天气,都要穿着一双草鞋,身上穿一身青布长衫,腰间系一黑色腰带,头上戴一顶青布帽,腰包藏着一包符。 师父教徒弟,第一件事是画符,这种十分奇特的符,是在黄纸上用朱笔画上又像字又像画的东西,途中遇到意外情况,便将这种奇特的符朝西挂在树上或门上,有时也烧灰和水吞服。

    “不过我之前在住店的时候,还真是遇到过一路呢……”陆七八眨了眨眼睛。

    赶尸之说,又称移灵、走影、走尸。属茅山术祝由科,发源于湘西沅陵, 滤溪, 辰溪, 叙浦四县。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属于山地,车辆很难通行,所以才有了赶尸这一行业,一般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家乡安葬。

    尸体一般都被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,头上戴着一个高筒毡帽,额上压着几张书写着符咒的黄纸垂在脸上。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,有一个手执铜锣的赶尸匠。赶尸匠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,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,口中一般都喊着:“尘归尘,土归土,人生一世好辛苦。僵尸僵尸跟我走,早回故乡下地府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现在的交通工具可比以前要好很多了啊,怎么还用得着这种方法呢?”我有些不解,崔明丽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。但是陆七八却告诉我说这个问题他也回答不了,针对于赶尸这个行当,有些时候,他了解的也算是比较少。

    “对了,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蛊术、落花洞女和赶尸之外,你们还知道湘西的其他怪事吗?”陆七八问到,我们几个纷纷地摇头,瞬间觉得或许我们所知晓的湘西,当真还没有他多。

    他清了清嗓子,首先便是里耶简牍之谜,2002年6月,在湘西里耶战国古城遗址发掘出大量的秦简。从“一号井”中出土了已埋藏2200多年的秦王朝简牍,包括竹简、木简、木牍等,共计3万枚,超过我国已出土秦简数量的总和。其中一枚木牍上的《乘法口诀》表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极大兴趣。经专家考证,它是中国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。更为奇特的是,每个“八”的乘法运算排列也很规则,排成一个横行,而且乘以八的数字从右到左依次递减。这乘法口诀产生于什么年代?何人发明?至今无从考证。

    再者便是,会溪坪碗葬之谜!大家都知道,在我国少数民族中,丧葬习俗较多;有天葬、海葬、火葬、土葬、悬崖葬等;但在湘西古丈县会溪坪发现神奇的墓葬——碗葬。这在全国也少见。这墓比一般坟堆要高大,是用上千个细花碗堆砌而成。细花碗一叠叠圈住墓周,往上重去,共有10多层。每层碗的走向相反,碗的纹路是规则的人字形,很牢固,极难取出其中的碗。当地土家人给这稀奇的碗葬抹上了神秘的色彩,说它是“仙坟”,只许看不许摸,谁也不敢动坟上的一根细草。又说此坟会走动,今天在这里,明天就会挪到附近的地方去了。此坟何朝所葬?何民族习俗?墓主是谁?众说纷纭。

    古夜郎国都之谜:在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广大地区,古时曾是古夜郎国,但都城在哪里?仍旧不得而知。

    翼王石达开藏宝之谜:清1857年5月底,石达开自天京出走,率数万部队辗转苏皖及江南各地。1861年10月下旬,石达开自桂北进入湖南,进攻绥宁,沿湘黔边境北进,经靖州、会同、沅州、到泸溪、永绥,于1862年1月底经龙山进入湖北来凤,后由利川进入四川境。最后灭于大渡河。传说石达开随军带有金银珠宝若干,藏于湘西大山中,至今无人知晓。

    说了这么多,或许陆七八也累了,便深深地吸了口气,喝了口水。

    “那我想请问一下,你知道悬棺葬吗?”我问出了这句话,饶有兴致地看了陆七八一眼。陆七八没有回头,但是我却明显觉得他身子一震。

    “兄弟,你打听这个干嘛呢?难不成你们送的这位是要悬棺葬啊?”我知道,他所指的便是桑林婆婆,但是为了防止他有其他的想法,我便回答说不是,不想让他知道太多,于我们来说,他仍旧算是一个陌生人。

    悬棺葬是古代葬式的一种。即人死后,亲属殓遗体入棺,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,或置于崖洞中、崖缝内,或半悬于崖外。往往陡峭高危,下临深溪,无从攀登。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,悬置越高,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。

    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,在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等省区,均有此种葬俗。江西贵溪仙岩、福建武夷山、重庆忠县卧马函、重庆奉节县夔峡、风箱峡、四川珙县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,曾发现大批战国至秦、汉之际的古代悬棺葬遗物。

    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:在江河沿岸,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,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,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(置)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。

    葬地的形势各异,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:或于崖壁凿孔,椽木为桩,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;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,尸棺置入龛内;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、岩墩、岩洞置放尸棺。人死了,要找个归宿,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,从这个意义上讲,悬棺葬和土葬、火葬、水葬、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。

    悬棺葬的置棺方式也只有几种,木桩架壑式。棺木架置于天然崖洞或在岩石裂隙所打的木桩之上。此种形式见于福建武夷山、湖南、四川等地,在湘西沅水两岸和川东长江三峡地区尤为常见。

    崖洞式(包括天然岩隙式)。即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,略加修整(垒筑、填平)置棺其内。这种形式在各地悬棺葬中均有发现。

    横穴式。在临江崖壁上开凿长方式横龛,大小宽窄以容一具长约2米,高、宽约为0.5米左右的棺木为限,棺侧外露。这种置棺方式见于川南、川东长江三峡等地。

    方穴式。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约1.5米或稍小的方洞,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,置棺其内。此种形式在川东南、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见。

    悬崖木桩式。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小方孔,打入木桩,然后架棺其上。这种形式多见于川南、湘西等地。

    崖缘式。在海边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狭窄崖缘形成天然平台,棺木置放上面,此种形式在台湾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较为常见。

    《苗族古歌》,有这样的说法:我从很远的东方来。没有土地,就把老人的尸骨暂搁在山洞里,我们回家的时候再带走。这里的苗族老人,把悬棺这种安放形式叫“搁”。“搁”就是使物体处于一定的位置,是还可以移动的意思。在格凸河风景区,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寨叫脚杆寨,主人告诉我,用苗语说脚杆寨(在)叫“不这吾”,意为“我要回家”。

    传说,很早以前,他们的祖先因为战争,一路败退,几经辗转来到这里,祖辈为了告诫后人,叶落归根,发誓只要脚杆还在,一定要打回老家,收复失地。

    于是乎,祖辈“归西”,后人没有入将其土,而是将尸骨高悬于在那些阴凉的、凌空的、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、绝壁之处,一是防追兵破坏,二是防畜兽侵袭,三是便于长久保存,只待有朝一日“回家”一同回家归根。为了牢牢记住先辈一定要返回老家的再三叮嘱,于是就有了脚杆寨(在)的寨名,于是就有了悬棺的习俗。

    “真的长见识了!”我不由得点了点头。